原文發表於"Yahoo部落格2012/03/30"
◎先前曾在FacebBook上發表過一段翻譯:
看到余光中大師對於中英文翻譯間的問題的分析,個人覺得,或許是一場演講的時間不足所以有些不足之處。正好我介於英漢之間,雖然兩著都不頂尖但恰如其份,姑且賣弄一下。
第一句:松下問童子譯成英文或向外國人解釋時並不需要改成"我在"松下問童子,原因為何?因為作者並未說明當時的環境,或者也可能是講述某人的故事,所以是誰問的並不確定。因此,在這一句裡誰來問就變得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"童子被某人問了"!就英文而言,若動作的執行者不重要或不清楚時,可以用被動態來處理,因此譯成英文可以用:"Under the tree, children was asked."。待續。補充:這裡童子用複數的原因是我們並不知道童子有幾人。
第二句:言師採藥去也不需要改為"童子"言師採藥去,因為前一句已經問了童子,雖然英文的每一句基本上都應該要交代清楚各種詞性,但是只在前後句基本上還是過得去的,且本句有"師"所以可以推論為前一句的童子來回答;其次、此句重點為"師"的動態,也不需要由特定的誰來講述,所以只需要用被動態就可以解決主詞的問題。這句的英譯可以這樣翻:The master was claimed as (in the mountain)(修改:第一次翻譯時忽略了中文原句中沒有"山",因此修改時把山砍了,此時此劇) gathering herbs. 待續。
◎拖了好久,是時候把整首詩解決了。
第三句及第四句:這兩句比較難翻譯,尤其是第四句,幾乎把我難住了。當然要直譯成"The master is in this mountain"也可以,但是再加上"the master"實在不甘心而且也逆了我前兩句努力翻譯的意,想了很久總算想到以下的方法:把"山"跟落腳"處"拿來當主角;第三句:"The mountain is his kingdom." 此處用"Kingdom "主要是因為當這個去採藥的師父去到山中時,山就是他的領域、他的王國,因此用了kingdom這個字。(修改:隔了好久再看,我覺得改成這樣或許更好:The confine is this mountain--疆界就是這座山意思正是"只在此山中").
第四句我用被動結構來處理:Any trace was concealed by the heavy clouds. 中文中沒有提到足跡,為何這裡出現了"trace"?這沒有那麼呆板!中文句子中的"處",指的就是落腳的位置,就是蹤跡。(修改:中文原句的主角感覺上仍是"師",但是英文可以調用"雲"當主角:The heavy clouds covered all the trace.--與原來的翻譯其實一樣,只是強調的重點不同,但是更順)
我不是語文專家只是遵循著"信、雅、達"三個翻譯關鍵概念試著進行翻譯,一定會有不足,歡迎高手賜教,感激不盡。
(Modify on Aug. 09. 2012)